新闻链接 案例一:2004年11月12日晚11时30分,海南东线高速路122公里处发生一起车祸。海南某公司的韩某被大货车挤压到护栏上两个多小时,万宁市人民医院的120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仅仅是摸黑简单地察看了一下情况,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救援措施就返回急救车上了。韩某因失血过多,两小时后死亡。 案例二:2004年5月19日下午,吉林乾安县某村80余名群众去县政府上访,遭阻止发生拥挤,16岁的少年陶汉武意外跌倒昏迷。“当时大家向县政府工作人员请求,让他们用手机给120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来,结果对方回答说‘没手机’。大家又请求借用一下县政府的固定电话叫救护车,他们却说‘电话不好使’。孩子的父亲跪下,哀求工作人员帮忙叫救护车,结果,没有一个人理会或者吱声。”终因耽搁半小时后,陶汉武经抢救无效死亡。 早在2001年,32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曾提出,在刑法中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近日,以上两则消息又将“见死不救罪”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见死不救”这种最为极端的道德恶行,是否可以用法律拯救呢?该不该在刑法中设立“见死不救罪”呢?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我省的法学专家及市民。 设“见死不救罪”没必要 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贾宇认为,在刑法中设立“见死不救罪”一方面行不通,另一方面没必要。如果对事件中的旁观者不论身份、特定义务均按“犯罪”来罚,没有特殊性。这种所谓的“见死不救”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若事件中涉及的当事人是特殊身份,如“110”、“120”工作人员,及对当事者有监护义务的“见死不救”,可以用现行《刑法》进行量刑定罪,因此,没必要设立“见死不救罪”。而且设立这个罪名也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事件中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看客”因没有特殊义务,而仅对他们的漠视行为一一定罪打击面太宽。 之所以在社会中出现一些漠视生命的人,主要是道德沦丧的问题,“见死不救”就是极端的表现。改变这种现状主要靠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良好风气的树立,才能杜绝见死不救的现象出现。 设“见死不救罪”是有可能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导师王健教授说,对于当前社会上许多人道德水准低,应该有一个必要的强制措施即法律手段来解决,从客观依据来说,在刑法中设立“见死不救罪”是有可能的。 但王健教授也认为,设立“见死不救罪”可能会影响到了其他群体的利益,如果界定不好,会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侵犯。 王健教授建议对“见死不救罪”的犯罪主体进行严格界定,界定在合理范围内,使这个“罪”设立后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一些被救助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界定好了,设立“见死不救罪”是可能的,合理的。 市民观点对对碰 昨日,西安市法律界人士及市民也对在刑法中设立“见死不救罪”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刑庭付德清法官认为,从刑法结构来说,见死不救不足以构成犯罪。目前公民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还比较低,设立“见死不救罪”不太适宜。 陕西金镝律师事务所巨黎江律师认为,救助是个人修养问题,属道德范畴,法律不可能解决任何一个道德范畴的问题,而且“见”与“没见”很难界定。他认为设立“见死不救罪”把法律与道德范畴混为一谈,无可操作性。 家住菊花园的张先生在网上看到有关“见死不救罪”的内容后,专门给本报打来电话,极力赞成设立“见死不救罪”。他说,现在的人都各顾各,在别人遇到危难时,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应该用“见死不救罪”来制裁这些漠视他人生命的人。 如果您对设立“见死不救罪”有什么看法,请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29—82243110。 本报记者 赵丽莉 实习记者 心雨
2004-12-20成波头也顾不上抬,一直低着头快速写着课堂笔记。与成波一样,教室里83位学员要么飞快记录,要么凝神倾听,整个教室显得安安静静,只有王周户教授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 这是记者3月26日上午在西北政法学院《行政许可法》学习培训班上看到的教学情景。该学院法学三系的党总支副书记王贤深有感触地说,政法学院以前曾举办过多少次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哪一次也不像这次学员如此聚精会神。 30多岁的成波是西安市灞桥区国土资源局的副局长,处于行政执法工作的第一线。他说,《行政许可法》在来之前也学习过,基本有所了解和认识,到政法学院通过两天来的专门学习,深深感到这部法律非常重要,经过老师讲授这部法律的产生背景和现实意义及大量具体工作中的实例,使学员们眼前敞开,心中豁亮,多少平时工作中的疑虑迎刃而解。在同一培训班上的杨西民说,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要学会运用新的法律开展工作,老的办法已经不行了,所以大家心里非常着急。 这个培训班是由西安市政府法制局与西北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从3月17日开始到4月3日结束,对西安市所有承办行政许可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1326人分为9期进行培训。学院领导和系里充分挖掘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调集全院、全系最优秀的教师承担这项重任。 从去年秋季开始,西北政法学院的行政法专家就不断接到校外各个方面的邀请,走出校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王周户教授,王麟、王德星副教授等为核心的专家教授团队,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力为地方社会事务服务,并以现实工作中取得的实例,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 两天学习结束后,还要通过考试才能过关。蓝田县水利局渔政管理监督站和水土保持科的干部陶养前、刘西良,下午坐在课堂上认真答卷。他们在最后的论述题中,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仔细论述了《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他们如何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 一期期的干部从行政机关走进学堂,一批批经过学习培训的学员又走上岗位,他们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律,接受培训,虽然课堂上显得十分平静,但能感受到他们急切的心情。
2004-08-10本报讯(记者 高敬毅 薛海勇)西北政法学院以增强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纯洁性为核心,培养造就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学院党校自1985成立以来,19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781人。既保证了党员质量,又加大了发展数量,使毕业学生党员数占到毕业学生总数的30%以上。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形势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思想和盲从意识,因此,纯洁入党动机成为积极分子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西北政法学院首先充分发挥院党校的教育阵地和熔炉作用,各级党组织按照“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的原则,将基本素质好、入党积极性高、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及时选送到院党校学习和培训。通过集中培训、辅导讲课、小组讨论、义务劳动、观看教育片、撰写心得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加深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增强理想信念,纯洁入党动机。学院党校自成立以来,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从最初的每期培训100人发展到现在每期培训近千人,增长近10倍。院党委副书记、院党校校长高霄说:不管你带着怎样的功利思想而来,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从意识,但走出党校你的追求和信仰就不能再盲目。
2004-07-11>>深化“三个年”活动 聚力打好“八场硬仗” 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 聚力打好八场硬仗 书记校长的“实验室” 奋进新征程,实干谱新篇。当前,陕西正以“三个年”活动为牵引,聚力打赢高质量发展“八场硬仗”,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八场硬仗”中,高校担负着重任,那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要聚焦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用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破除教育、科技、人才互动的制度障碍,发挥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 陕西高校如何以“硬担当”助力“硬仗攻坚”?又如何以“新作为”回应“时代之问”?华商报推出“书记校长的‘实验室’”专栏,对话省内高校领航者,探寻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了解高校如何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从陕北公学到西北政法大学,经过近90年的变迁与发展,西北政法大学已成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大学,被誉为培养政法人才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当前,学校正向着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前进,在陕西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努力创新。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走进西北政法大学,对话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长范九利,带大家感受这所高校的红色热血和昂扬奋进。 主动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 华商报: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辉办学历史和纯正红色基因的学府。在学校大的战略定位上,如何清醒地找准坐标,把学校的优势、特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方面找准发力点和作出贡献? 赵万东:在学校近90年的发展进程中,从陕北公学延续而来的红色血脉一直贯穿学校兴学育人始终。为了更好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战略定位: 一是立足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实践载体,推动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地。二是主动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法律服务。同时,作为“枫桥经验”理论研究的重镇,依托“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与法治实务部门开展“能动主义司法模式”研究、“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研究、延安新时代“十个没有”研究等,打造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高地。三是依托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推进与中亚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开展中亚国家的法律查明、科学研究与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等,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智库高地。 华商报:近年来,学校选择在西汉张汤墓遗址为新生讲授法治教育课,这一地点的选择有何特殊文化寓意?在依法治校实践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 范九利:张汤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司法大臣,主持制定《越宫律》等重要法律,奠定了西汉法律体系的基础。张汤墓遗址的发掘与保护,使汉代法律实践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历史场景。 学校将张汤墓遗址作为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对话场域,能够使新生在历史场景中直观感受中华法治文明的悠久脉络,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逻辑与法治精神传承价值。 同时,我们以张汤墓遗址为支点,系统梳理张汤等历史人物的法治思想,分析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并结合实地讲解、文物观摩、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历史纵深处理解“法治信仰、中国立场”的育人理念,使法治信仰培育从知识传授升华为情感共鸣,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依法治校的精神动力与制度资源。 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智库平台建设 华商报:今年初,陕西省委专门召开了西北政法大学的专题会议,研究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这或许是西法大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专题会议,对全校师生都是巨大的鼓舞,也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此如何理解呢? 赵万东:省委专题会议为学校发展锚定航向,既是信任厚爱,更是期待嘱托。会后,我们迅速制定工作方案,以“奔跑者”姿态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法治人才培养上,学校自获批博士点后,完成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57个博士招生指标蓄势待发;主动“敲门”走访实务单位,邀请一百多名实务专家走进课堂,开展庭审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拓展实习实训“朋友圈”;推进双向挂职,选派教师赴最高检等单位“取经”。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携手西安外国语大学推出多语种联合培养项目,聚合西安仲裁委、上海海事法院、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等优质资源,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我们主动扩大西北各省招生规模,引导、鼓励、培育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智库平台建设,积极助力法治工作部门政法人才素质提升。 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 华商报:作为国家队“五院四系”之一,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变化,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赵万东:学校顺应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依托教育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检测、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扎实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为有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方面,我们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结合点,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实践能力提升、产教融合协同等维度,努力推动形成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及法律等领域布局新增新文科专业,强化法商结合、法管结合、法新结合、法文结合,打造“法学+”“+法学”特色育人模式,构建理实并重、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 推动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融合发展 华商报:陕西省的“八场硬仗”中包括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陕西省6所具有A类学科的省属高校之一,学校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上计划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强化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特别是在法学与其他领域交叉融合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范九利: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了更好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学校聚焦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推动法学和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箭头效应”。 学校主动融入并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深化与最高人民法院及其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国际商事法庭的合作,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成立“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与陕西省法院、检察系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等,形成了覆盖中央和地方“校院合作”“校检合作”的法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在国家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加强高水平应用对策性研究,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率先在陕西省开设“法学+德语”“法学+俄语”“法学+日语”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 华商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革命的迭代加速,对于政法高校带来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都面临着变革,作为一所文科院校如何应对挑战,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尽快深化,科研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 赵万东: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文科教育的冲击,学校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各学科、各学院深度交叉协同,依托企业合规研究院、立法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院等特色优势研究力量,积极构建“需求导向、开放协同、动态优化”的科研生态。 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行业企业重大项目、大团队协同创新,对参加专项课题的师生加大支持力度,在科研资源上进行倾斜。强化各法学院之间的沟通连接、资源对接,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科研方向创新培育。经过持续不断地建设,科研成果从“书架”到“实际”、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已形成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稳中求进的科研平台架构 华商报:在“产学研用融合硬仗”背景下,学校如何推动法学研究成果向地方治理和产业需求转化?是否有典型的校地合作案例? 范九利:在推动法学研究成果向地方治理和产业需求转化方面,学校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实践。 首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举办多场高规格专题研讨会,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承担了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研究”、中央依法治国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方法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陕西法治政府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其次,以重点建设国家级研究基地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逐步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入“质量优先”阶段,目前形成了由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1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0个省级科研团队、32个校级科研机构构成的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稳中求进的科研平台架构。各机构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司法机构的紧密合作,深入研究地方治理中的实际问题,以法学理论和专业优势为基础,提出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为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另外,立足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推进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学校致力于发挥智库作用,更好服务西北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先后与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开展合作。学校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陕西省秦岭保护条例》《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向全国人大法工委和省人大法工委报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关于修改完善〈刑法〉中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相关条款的建议》等有关报告50余篇。 优化对省部级基地的组织管理 推动申报更多国家级智库 华商报:陕西提出以“八场硬仗”推动高质量发展,学校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如何将服务全省攻坚任务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 赵万东:学校积极作为、勇担时代使命,将服务全省攻坚任务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以科研布局对接全省战略。 一是瞄准“大目标”。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鼓励、培育法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门类的交叉研究。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法治实践研究,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研究。 二是搭建“大平台”。以现有国家级研究基地为基础,优化对省部级基地的组织管理,推动申报更多国家级智库,不断提升研究基地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重点研究基地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是组建“大团队”。通过实施创新研究团队计划,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学术引领能力,有效提升科研团队协同攻关能力,形成更强调团队整体成长的科研评价模式。 四是开展“大服务”。加大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等高端智库建设力度,深化成果评价和应用、拓宽成果应用转化渠道,加强智库成果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积极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五是产出“大成果”。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产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高水平理论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明 任婷/文 陈团结/图 【华商报】对话西北政法大学 党委书记赵万东、校长范九利 科研平台建设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入『质量优先』阶段 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50624/725065.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399L4LyiavcwHt26Ad1RuQ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佼 记者 冯丽)近日,一堂特殊的“大思政课”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火热进行。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示范活动,以“知行合一问道智造 经世致用铸魂育人”为主题,师生代表走出校园,深入中国重卡制造业领军企业——陕汽控股,在产业脉搏中感知时代精神,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在陕汽控股展厅,厚重的历史展品与炫目的多媒体互动交织,师生们沿着企业发展的时间轴,触摸中国民族工业从艰苦创业到创新引领的壮阔征程。当一件件见证峥嵘岁月的实物和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场景共同呈现时,师生们深刻领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创新驱动、追求卓越”的澎湃动力。 “展厅里那些斑驳的老设备和现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让我真切理解了什么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伍莎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代代建设者的拼搏与坚守,“这份精神财富是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 “伟大的成就背后是伟大的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燕福民聚焦价值转化,“作为新闻人和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在于将这些蕴含在‘大国重器’‘工匠精神’中的‘硬核’价值,转化为有温度、能共情、易传播的生动叙事,赋予思政教育更强大的感召力与渗透力。” “当青年学生亲眼目睹了理论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精神如何凝聚成力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和冲击力,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表示。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让思政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陕汽车间轰鸣的生产线,成为诠释“大国工匠”精神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生动教材。这正是西北政法大学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以行求知,以知促行,在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中,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当天,西北政法大学“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在陕汽控股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通过构建涵盖红色文化、法治实践、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红色法治研习之旅”等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品牌,构筑起知与行融合、校内外联动的立体育人体系,使得青年学子将爱国志、报国情融入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实践蔚然成风。 作者:张佼 冯丽 【中国教育新闻网】触摸“自力更生”的时代脉动——西北政法大学师生在陕汽探寻“知行合一”育人密码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506/t20250624_2111362064.html
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 AI 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是继1月4日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后,双方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 "技术研发 + 人才孵化" 双轮驱动的法律 AI 生态在西北地区正式落地,开启“技术赋能法律”的西北实践新纪元! 仪式开始,由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开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范校长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提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西法大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起到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西法大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的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北大法宝创始人赵晓海随后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致辞结束,范九利校长与赵晓海总经理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并与各位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落成仪式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北大法宝赵晓海总经理做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范校长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活动初始,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介绍西法大 “法宝AI实训营”安排,自5月起截至目前,已有298名同学加入到今年的线上AI特训活动,7月将继续随暑期学校开展实训活动,共同培养法律+科技复合型人才。北大法宝赵总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国际法律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此背景下,法学领域迎来重塑机遇,但高校在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大语言模型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和与会老师同学详细阐释了北大法宝的见解。 至此,本次仪式完美落幕,各位师生和法宝同事共同见证了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感受到了法律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 【北大法宝】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隆重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OMqisgqYlqrwzYSdQLm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