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报刊杂志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电视媒体

【新华网、央视新闻、朝闻天下】“《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我校人权研究中心参与承办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14日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就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中国实践、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人权国际合作以及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不仅符合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的发展,必将为推进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指出,人权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人权文明多元论的具体表达与实践,其核心内涵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合作促发展,塑造人权文明多样性。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说,中国在发展和促进人权的历史上,长期高度关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和保护。从中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发展是解决包括人权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赵健舟说,中国在人权领域推进的非政治化议程追求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人权交流。在国际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时,非政治化的人权话语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弥合分歧。 在关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发言中,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是中国立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申天娇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契合宣言和行动纲领宗旨,三大倡议的落实有利于规划和指引全球人权治理。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权保护、脱贫攻坚对保护人权的意义、中国人权教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主流网站

【群众新闻网】毕业了,到西部去!

赵海龙(左四)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主办,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承办的202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西安、渭南等地举行。又一批学子以青春之约,接力西行。 扎根西部,筑梦青春。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增强毕业生的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西部大开发。 2021年至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近60%,2023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87%。 我和西部有个约定 6月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游旭群为赴西部12省(区、市)及海南省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代表授旗。今年,陕师大有3602名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就业,其中541人奔赴基层一线。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部属师范类高校,陕师大建校80年来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0余万人,近30万名毕业生服务西部教育事业,70%以上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坚守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西部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离校前,即将回到家乡从教的汉中姑娘张泆雯漫步在陪伴自己4年的陕师大校园,专门拍摄了学校喷泉广场水幕墙上亮闪闪的16个大字:“人民教师 无上光荣”“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 “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我不变的承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我人生的追求。”张泆雯说。 7月2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29名同学郑重接过出征的旗帜,开启人生新征程。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西北大学累计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279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93人。志愿者在“小我”融入“大我”中见初心,在深入基层实践中长本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建新功。 六成生源来自西部,六成毕业生留在西部,六成科技成果转化在西部。近5年,西北大学为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份输送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1000余人;1.7万余名学生赴西部重点行业和基层就业,在西部建功立业。 把根扎在西部 “我出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人过上幸福生活。”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世瑶说。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世瑶辞去高薪工作,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回了六盘水。7年来,李世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通过发展大棚产业联农带农,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 情系“三农”勇担当,奉献基层有作为。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位就业毕业生中74%服务于涉农行业,44%扎根西部,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11年,陕师大毕业生赵海龙选择到青海任教。2020年,赵海龙决定到海拔更高的艰苦地区工作。“我要把根扎在西部!”现在,心怀理想的赵海龙已成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校长。他提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栖居在故事里,行走在诗意里”,赢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冬天格外寒冷。赵海龙坚持住在学校的宿舍、吃在学校的食堂,起早贪黑是他工作的常态。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赵海龙作为陕师大第十一届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和他一同回来的5位杰出校友申承林、郭富斌、张永宏、敬鳗力、王晓明,都是特殊教育和西部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 谈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体会,赵海龙说:“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看到高原的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是幸福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无比充实。” “听了赵老师的故事,我深受触动。作为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助力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来自吕梁山腹地的陕师大文学院大一学生张嘉慧说。 为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们常说,一辈子总要去一趟西藏。”西北政法大学2016届毕业生陈莎莎说,自己大四时就向西藏投出了求职简历。 “在西藏的日子充满挑战,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陈莎莎说,“赴藏工作的这段日子,我感觉格外美好!这里的一切,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0多年,18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近5年,西北政法大学有315名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工作,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同样,在陕师大,“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贯穿着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一代代陕师大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熔铸着一代代陕师大人教育报国的铮铮誓言。 “每次畅想自己未来会在美丽的西藏教学,我的内心就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陕师大学生徐一坤即将奔赴西藏,成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我会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作出自己的贡献。”徐一坤说。 “我的许多高中老师都是从陕师大毕业的。高中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2022届公费师范生黄镇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5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 在成立仅10年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6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怀着对教育的赤诚甘愿奉献。 …… 还有很多学子,为了一句承诺,扎根边陲一生。 【群众新闻网】毕业了,到西部去!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7/31/content_877613.html

媒体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赓续红色血脉,探索育人新模式——五大政法高校在延安联合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 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7月14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在延安开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五大政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40余名学子在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在现场沉浸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正感知先辈奋斗足迹,为自己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动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表示,此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是五校的首次,通过开展教学交流、参观调研、作品评比等活动,从各地优质红色资源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更多新闻专业人才。 “站在清凉山的窑洞前,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荆棘载途之中,凭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品质砥砺前行,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张有威激动地说,要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能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22年开始,学院与国内多所新闻院校开展合作,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各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优势,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平台、新模式、新方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相关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22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石库门到宝塔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夏令营到202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再到本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参加主体和覆盖区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政法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6_5764584.shtml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578c853ace764796a721eaa7558da37f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933491.html?isShare=true 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9885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