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2024-08-05赵海龙(左四)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主办,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承办的202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西安、渭南等地举行。又一批学子以青春之约,接力西行。 扎根西部,筑梦青春。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增强毕业生的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西部大开发。 2021年至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近60%,2023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87%。 我和西部有个约定 6月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游旭群为赴西部12省(区、市)及海南省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代表授旗。今年,陕师大有3602名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就业,其中541人奔赴基层一线。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部属师范类高校,陕师大建校80年来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0余万人,近30万名毕业生服务西部教育事业,70%以上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坚守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西部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离校前,即将回到家乡从教的汉中姑娘张泆雯漫步在陪伴自己4年的陕师大校园,专门拍摄了学校喷泉广场水幕墙上亮闪闪的16个大字:“人民教师 无上光荣”“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 “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我不变的承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我人生的追求。”张泆雯说。 7月2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29名同学郑重接过出征的旗帜,开启人生新征程。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西北大学累计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279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93人。志愿者在“小我”融入“大我”中见初心,在深入基层实践中长本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建新功。 六成生源来自西部,六成毕业生留在西部,六成科技成果转化在西部。近5年,西北大学为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份输送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1000余人;1.7万余名学生赴西部重点行业和基层就业,在西部建功立业。 把根扎在西部 “我出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人过上幸福生活。”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世瑶说。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世瑶辞去高薪工作,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回了六盘水。7年来,李世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通过发展大棚产业联农带农,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 情系“三农”勇担当,奉献基层有作为。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位就业毕业生中74%服务于涉农行业,44%扎根西部,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11年,陕师大毕业生赵海龙选择到青海任教。2020年,赵海龙决定到海拔更高的艰苦地区工作。“我要把根扎在西部!”现在,心怀理想的赵海龙已成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校长。他提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栖居在故事里,行走在诗意里”,赢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冬天格外寒冷。赵海龙坚持住在学校的宿舍、吃在学校的食堂,起早贪黑是他工作的常态。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赵海龙作为陕师大第十一届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和他一同回来的5位杰出校友申承林、郭富斌、张永宏、敬鳗力、王晓明,都是特殊教育和西部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 谈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体会,赵海龙说:“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看到高原的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是幸福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无比充实。” “听了赵老师的故事,我深受触动。作为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助力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来自吕梁山腹地的陕师大文学院大一学生张嘉慧说。 为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们常说,一辈子总要去一趟西藏。”西北政法大学2016届毕业生陈莎莎说,自己大四时就向西藏投出了求职简历。 “在西藏的日子充满挑战,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陈莎莎说,“赴藏工作的这段日子,我感觉格外美好!这里的一切,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0多年,18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近5年,西北政法大学有315名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工作,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同样,在陕师大,“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贯穿着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一代代陕师大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熔铸着一代代陕师大人教育报国的铮铮誓言。 “每次畅想自己未来会在美丽的西藏教学,我的内心就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陕师大学生徐一坤即将奔赴西藏,成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我会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作出自己的贡献。”徐一坤说。 “我的许多高中老师都是从陕师大毕业的。高中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2022届公费师范生黄镇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5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 在成立仅10年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6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怀着对教育的赤诚甘愿奉献。 …… 还有很多学子,为了一句承诺,扎根边陲一生。 【群众新闻网】毕业了,到西部去!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7/31/content_877613.html
2024-07-312024年7月中下旬,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重要寄语精神,响应国家禁毒委关于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的号召,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进程,西北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禁毒法治宣传专项团队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前往山阳县开展《民法典》和禁毒知识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团队与山阳县司法局合作,在十里铺街道、高一社区、山阳县人民广场和红土岭村等地进行宣传。内容包括《民法典》普法、毒品预防和药物成瘾预防知识,旨在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禁毒防毒能力。 在禁毒宣传中,团队介绍了毒品和成瘾药物的种类、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醒村民科学用药,避免成瘾。 在《民法典》普法宣传中,团队围绕婚姻家庭、赡养纠纷、动物伤人等实际问题,向到场群众开展普法宣传与法律咨询。结合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用通俗的语言和案例进行解说,并发放了相关法律资料和小礼品,还通过《普法知识调查问卷》,为后期的普法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居民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禁毒防毒能力,为护航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陕西: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禁毒法治宣传进社区进村镇https://qspfw.moe.gov.cn/html/lawschool/20240724/21951.html
2024-07-29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后,陕西广大党员干部随即展开认真学习,反响热烈。大家一致表示,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刻领会把握全会精神和战略部署。”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景耀平说,“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不断提升地方立法质效,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落实省市重大部署举措,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以人大新担当新作为助推宝鸡在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中作出更大贡献。” 佛坪县政协办公室干部谭茜表示,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政协更好服务中心大局、为政协干部更好履职尽责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积极承担政协干部的职责使命,为委员搭建协商议政平台,奋力当好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排头兵。”谭茜说。 全会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 “全会公报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和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说,“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具有深远意义,让我深刻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完善上,还体现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方方说,“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 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街道红旗社区党委书记孙玉对全会提出的“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感受颇深。他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着最广泛的生动实践,体现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领域各环节。红旗社区将继续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让居民幸福感更强。” “社区党支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至关重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科技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丹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将服务台搬到居民身边,收集社情民意、现场办公、解疑答惑,开展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和社区的重大事项,切实做到‘一个环节不少、一个步骤不减、一个程序不乱’,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落到位。”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全国人大代表、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提高履职能力,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传递基层百姓的心声,及时将群众关心的问题写入议案和建议,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获得感。”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全会强调,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一名地方立法工作者,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三处处长王雅丽说,“我将坚决落实全会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密切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广泛汇集民意民智,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以良法促善治,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立法力量。” 省政协委员、省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西乾表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优势,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履职的积极性,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履职所向,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确保把全会精神学习到位、领会到位、落实到位。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白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福宏表示,“我们将持续用好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提升代表建议办理质效,引导人大代表在助力产业振兴和基层治理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高效能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同时,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巩固拓展代表议事会议制度、‘多批次、小快灵’镇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实践做法成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营经济人士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全会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利用政企恳谈会、新生代创新发展论坛等特色载体平台,积极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交流互动、建言献策,通过多渠道充分沟通、协商议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大做强民族餐饮品牌,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力量。”西安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员、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陶政君说。 (陕西日报记者 王姿颐 屈荔鹏 刘枫 南楠 蒲茜 董剑南 赵杨博 李静茹) https://www.ishaanxi.com/c/2024/0722/3200731.shtml
2024-07-23赓续红色血脉,探索育人新模式——五大政法高校在延安联合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 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7月14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在延安开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五大政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40余名学子在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在现场沉浸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正感知先辈奋斗足迹,为自己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动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表示,此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是五校的首次,通过开展教学交流、参观调研、作品评比等活动,从各地优质红色资源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更多新闻专业人才。 “站在清凉山的窑洞前,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荆棘载途之中,凭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品质砥砺前行,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张有威激动地说,要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能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22年开始,学院与国内多所新闻院校开展合作,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各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优势,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平台、新模式、新方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相关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22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石库门到宝塔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夏令营到202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再到本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参加主体和覆盖区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政法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6_5764584.shtml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578c853ace764796a721eaa7558da37f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933491.html?isShare=true 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98853.html
2024-07-15为切实做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0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举行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西北政法大学探索社会实践育人、加强思政教育、锤炼学生品格的传统实践载体。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为实践团队代表授队旗,他强调:“大学生是新时代最具有社会担当的青年群体,三下乡活动是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在重返历史现场和深入调查研究中学思践悟,攻坚克难,深入基层社区作贡献。” 多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队一直秉承“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专业学习、社会需求和人民关切,将社会调查研究的收获转化为助力基层发展的办法,学生实践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团队及个人荣誉。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而法治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走进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是进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来自行政法学院“法瑞乡安”实践团队的学生陈墨初介绍到,普法宣讲类实践项目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他们此次即将启程去到温州瑞安市东岙村开展实践,拟通过情景剧、网络直播、互动游戏等创新方式,将法律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传递给村民。 据悉,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普法宣传、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层服务、民族团结、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共立项学生团队46支。出征仪式后,他们将代表西法大青年学子奔赴新疆、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份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解决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现实问题需要融合不同学科视角。“茗记愉心”茶产业创新实践队的队员来自于经济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不同的学院,他们将以跨学科的视角开展科学调研,围绕陕西省达仁镇象园村“象园茶”特色产业开展实践帮扶。团队负责人王菁晶认为,“从产业发展、产品设计、产品推广与法治保障等多维度落实帮扶需求,发扬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才能使茶香孕于秦岭而不止秦岭,茶韵流于唇齿而常念心间。” 指导教师代表刘文沛表示,希望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行走的课堂里全面成长,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焕发绚丽光彩。(通讯员 王洋)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启动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07/15/content_9022747.html
2024-07-157月14日,“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五校联合暑期夏令营(北京站)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开营仪式。仪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王立艳、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志彬致辞,参加夏令营的部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出席开营仪式。 据介绍,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由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延安五地同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 此次夏令营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要素创新,践行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让广大新闻学子在历史与现实辉映的多重场景中思考肩负使命与传播创新。“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五所高校的新闻学院通力合作,联合举办此次暑期项目,通过师生互派、五地联动、同步授课,合力打造一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政教改大课,力争做到让课堂有温度,让理论有魅力,让信仰更坚定。”姚泽金表示。 此次夏令营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景教学内容,以北京站为例,学员们将在14日、15日赴钱端升博物馆、京报馆旧址、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光明日报社等参观学习,每个实景教学场地都有业界、学界的知名导师进行对应主题的讲座分享。例如,在钱端升博物馆,澎拜新闻时事新闻中心资深记者林平主讲《报道中国法治:回顾与展望》;在京报馆旧址,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屈高翔主讲《邵飘萍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上海、重庆、武汉、延安也将同步开展实景教学。上海站安排的教学点有近现代出版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解放日报社等,重庆站安排的教学点有邹容烈士纪念碑、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武汉站安排的教学点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延安站安排的教学点有延安文艺纪念馆、新华通讯社和解放日报社旧址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介绍。 参加开营仪式的教师代表深情寄语夏令营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五校联合的暑期夏令营在北京开营。希望大家都能拓展视野,精进学养,加深实践,有所收获。”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站长董城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系主任徐锐则希望同学们“重返鲜活的历史现场,追寻先辈们的红色足迹,用我们的镜头记录所见、所思、所感,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感受,筑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生们对未来两天的夏令营活动充满期待。“在此次夏令营中,我们将要走进历史场馆,从先辈们的故事当中获得感召与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新闻工作者们用纸笔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他们坚持真实与公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笔尖传递声音,用眼睛发现故事,用思考挖掘本质。今天的我们更要沿着前辈们的道路,稳扎稳打,开拓进取,真正走进田间巷陌,走到百姓身边,鞋子上沾着泥土带回来的故事将会有蒸腾的烟火气,充满了真实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写出大家理解的、有共鸣的、有意义的好故事。”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闫嘉对记者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瑞一 通讯员王婧怡) 【光明日报】“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五校联合暑期夏令营在京开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6534eeff9e54f6586783f6485666e92
2024-07-15日前,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普法宣传三大方面展开实践调研。 为推动边远地区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实践队深入忙错村、隆子县沃洛特色产品综合销售有限公司,参观黑青稞种植基地,同忙错村村党支部书记格桑、驻村第一书记钟佳玮等相关负责同志,围绕黑青稞产业创新融合新模式开展了访谈交流,探讨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大团结,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联合隆子县中学开展国家安全主题教育,深入探访斗玉珞巴民族乡,并在珞巴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小加油的指导下试穿珞巴族特色服饰,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除此之外,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联合列麦乡完全小学,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科普课,将法律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通过十余天的赴藏系列实践活动,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以青春力量汇聚民族力量,铸牢团结意识。 【人民网+】【原点新闻】【中华网】【起点新闻】【陕西教育新闻网】【环球网】“乡”约盛夏,遇“践”青春 ——西北政法大学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882196885963776 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379613/undefined https://shaanxi.china.com/m/jiaoyu/20000878/20240716/25897555.html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18206 http://www.sxjybk.com/2024/0718/94700.html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IelIdUAMEZ
2024-07-14本报讯(记者薛应军)7月4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揭牌仪式暨调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来自陕西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调解协会及西安市司法局、仲裁委等单位实务工作者,以及辽宁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会。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出席活动并讲话。 会议表示,此次揭牌仪式标志着西北政法大学的调解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征程,要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参与金融纠纷溯源治理、商事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领域研究与实践工作,深入研究调解制度,探索调解实践的新模式、新方法,打造调解理论研究高地和实务创新平台,为调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调解研究院要成为实务工作的引领者、调解人才培养的摇篮,推动调解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既精通法学知识,又具备调解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分别围绕调解研究院下一步的工作思路,陕西省商事调解试点工作的进展与问题,完善和优化商事调解制度的路径,重塑调解理念、强化社会契约精神及优化府院联动调解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民主与法制时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 http://e.mzyfz.com/paper/2256/paper_60461_12399.html
2024-07-14在时代的长河中,国家安全的法治之舟稳健航行,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与繁荣的重任。而在如今,信息的洪流、经济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构筑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面对挑战从未退缩,不断砥砺前行,与国家战略同步,与时代脉搏共振。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使命。学院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教育之本,以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和反恐怖主义工作的特殊需求为行动指南,致力于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术的海洋中,学院汇聚了校内外多领域的学术力量,与国家安全实务部门携手合作,深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院紧跟国家安全发展的步伐,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国家安全法治人才。 体系育人,传法铸魂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绘制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学院以国家安全法学、反恐怖主义法学和民族法学为三大支柱,构筑起特色鲜明的法学专业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扎实专业知识、强大实践能力和卓越综合素质的法治人才。 学院下设国家安全法学教研室、反恐怖主义法学教研室和民族法学教研室,不仅承载着学术研究的重任,更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学院拥有国家安全法学、反恐怖主义法学和民族法学三个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为法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导向,以“注重养成、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为学生打造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视野与国内实践相融合,全国经验与区域特色相互映照,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学院积极发掘并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国家安全法学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自2021级起,开设国家安全法实验班,专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多学科交融的国家安全法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和研究视野。学院完成了省级教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项,并获评“优秀”等级,这标志着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这片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土地上,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正以其独特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培育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治人才,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法治事业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优师重研,筑基强根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构筑起学院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石。在这里,每一名教师都是法治精神的传承者,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智慧火花的迸发。 在教师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深入研习国家关于法学教育的指导文件,教师们汲取智慧,磨砺思想,确保在政治立场与行动上与党中央同频共振。他们以身作则,以德立教,以行示范,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以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和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等各类纵向项目,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和反恐怖主义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学院注重智库建设,发挥咨政建言的智库职能。作为国家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国家教育部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等重要研究平台,学院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咨政服务,上报要报、专报2000多篇,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院的学术成果丰硕,组织编纂了《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中国反恐怖主义法教程》等一系列专业教材,在全国该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知行合一,全面提升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是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培养法治人才的双翼,承载着学院教育理念的精髓,引领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广阔天地中翱翔。 学院将实践教学视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不断深化与拓展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见识。学院领导亲自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与多家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能力,在真实环境中检验所学。 学院的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更延伸至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大创项目,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培育创新精神。 课程思政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特色课程,将国家安全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教师们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学院还通过举办主题教育宣讲、考研经验交流会、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活动,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扎实的工作,继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 (舒洪水 宋海彬 王东明 刘卫波) 【中国教育报】砺剑铸法魂 育英绘新图——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7/12/content_641887.htm?div=-1
2024-07-12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14日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就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中国实践、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人权国际合作以及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不仅符合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的发展,必将为推进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指出,人权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人权文明多元论的具体表达与实践,其核心内涵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合作促发展,塑造人权文明多样性。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说,中国在发展和促进人权的历史上,长期高度关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和保护。从中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发展是解决包括人权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赵健舟说,中国在人权领域推进的非政治化议程追求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人权交流。在国际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时,非政治化的人权话语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弥合分歧。 在关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发言中,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是中国立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申天娇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契合宣言和行动纲领宗旨,三大倡议的落实有利于规划和指引全球人权治理。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权保护、脱贫攻坚对保护人权的意义、中国人权教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赵海龙(左四)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主办,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承办的202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西安、渭南等地举行。又一批学子以青春之约,接力西行。 扎根西部,筑梦青春。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增强毕业生的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西部大开发。 2021年至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近60%,2023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87%。 我和西部有个约定 6月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游旭群为赴西部12省(区、市)及海南省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代表授旗。今年,陕师大有3602名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就业,其中541人奔赴基层一线。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部属师范类高校,陕师大建校80年来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0余万人,近30万名毕业生服务西部教育事业,70%以上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坚守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西部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离校前,即将回到家乡从教的汉中姑娘张泆雯漫步在陪伴自己4年的陕师大校园,专门拍摄了学校喷泉广场水幕墙上亮闪闪的16个大字:“人民教师 无上光荣”“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 “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我不变的承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我人生的追求。”张泆雯说。 7月2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29名同学郑重接过出征的旗帜,开启人生新征程。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西北大学累计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279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93人。志愿者在“小我”融入“大我”中见初心,在深入基层实践中长本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建新功。 六成生源来自西部,六成毕业生留在西部,六成科技成果转化在西部。近5年,西北大学为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份输送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1000余人;1.7万余名学生赴西部重点行业和基层就业,在西部建功立业。 把根扎在西部 “我出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人过上幸福生活。”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世瑶说。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世瑶辞去高薪工作,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回了六盘水。7年来,李世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通过发展大棚产业联农带农,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 情系“三农”勇担当,奉献基层有作为。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位就业毕业生中74%服务于涉农行业,44%扎根西部,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11年,陕师大毕业生赵海龙选择到青海任教。2020年,赵海龙决定到海拔更高的艰苦地区工作。“我要把根扎在西部!”现在,心怀理想的赵海龙已成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校长。他提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栖居在故事里,行走在诗意里”,赢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冬天格外寒冷。赵海龙坚持住在学校的宿舍、吃在学校的食堂,起早贪黑是他工作的常态。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赵海龙作为陕师大第十一届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和他一同回来的5位杰出校友申承林、郭富斌、张永宏、敬鳗力、王晓明,都是特殊教育和西部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 谈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体会,赵海龙说:“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看到高原的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是幸福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无比充实。” “听了赵老师的故事,我深受触动。作为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助力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来自吕梁山腹地的陕师大文学院大一学生张嘉慧说。 为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们常说,一辈子总要去一趟西藏。”西北政法大学2016届毕业生陈莎莎说,自己大四时就向西藏投出了求职简历。 “在西藏的日子充满挑战,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陈莎莎说,“赴藏工作的这段日子,我感觉格外美好!这里的一切,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0多年,18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近5年,西北政法大学有315名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工作,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同样,在陕师大,“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贯穿着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一代代陕师大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熔铸着一代代陕师大人教育报国的铮铮誓言。 “每次畅想自己未来会在美丽的西藏教学,我的内心就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陕师大学生徐一坤即将奔赴西藏,成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我会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作出自己的贡献。”徐一坤说。 “我的许多高中老师都是从陕师大毕业的。高中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2022届公费师范生黄镇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5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 在成立仅10年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6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怀着对教育的赤诚甘愿奉献。 …… 还有很多学子,为了一句承诺,扎根边陲一生。 【群众新闻网】毕业了,到西部去!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7/31/content_877613.html
赓续红色血脉,探索育人新模式——五大政法高校在延安联合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 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7月14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在延安开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五大政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40余名学子在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在现场沉浸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正感知先辈奋斗足迹,为自己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动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表示,此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是五校的首次,通过开展教学交流、参观调研、作品评比等活动,从各地优质红色资源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更多新闻专业人才。 “站在清凉山的窑洞前,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荆棘载途之中,凭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品质砥砺前行,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张有威激动地说,要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能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22年开始,学院与国内多所新闻院校开展合作,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各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优势,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平台、新模式、新方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相关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22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石库门到宝塔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夏令营到202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再到本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参加主体和覆盖区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政法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6_5764584.shtml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578c853ace764796a721eaa7558da37f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933491.html?isShare=true 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9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