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 作者:《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8日07版) 位于西藏昌都市境内的来古冰川。新华社发 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藏色岗日冰川冰塔林。新华社发 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在攀爬冰川。新华社发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新华社发 【聚焦冰川保护②】 编者按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的“白色宝藏”。然而,这美丽的“白色宝藏”正在消失。 冰川消融,是地球给全人类发送的“求救信号”。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让我们走近不同领域的冰川守护者,听听他们的故事,共话如何携手留住这片纯净的白色。 【一线讲述】 奋战野外,解开冰川谜团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站长韩海东 天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为了解这里冰川的变化机理、物理机制、水文效应等科学问题,国家先后资助了多个科研项目,2003年启动实施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趋势及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托木尔峰山巢区地势挺拔、降水充沛,发育了636条山地冰川,总面积40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的冰川面积达到2740平方公里。托木尔峰地区的冰川,对于塔里木盆地干旱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其喀尔冰川是位于托木尔峰南麓的一条大型山谷冰川,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冰川之一。第一次亲眼见到山谷间蜿蜒的巨量冰体,所有人都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深入乱石嶙峋的冰川表碛区、裂隙密布的冰川平衡线和雪深没顶的冰川积累区开展观测试验,积累了丰富科学数据的同时,也让我对于未知的好奇越发强烈。 冰川考察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初至科其喀尔冰川时,帐篷是大家的栖身之所,狂风雨雹相伴左右,我已记不清在表碛上跳过多少里乱石路、在冰河旁喝过多少瓶沙石水、在泥泞中挖过多少次越野车。不过,对冰川研究的热爱,让这些艰苦的经历,成了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我分别就表碛下冰面消融的物理过程、冰川消融区冰崖分布的特点及消融机制、高时空分辨率冰川融水模拟、冰内储排水机制、春季冰川突发洪水灾害等课题进行细致研究,为冰川研究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今,随着科研深入开展和国家大力支持,冰川区的观测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我们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搭起了野外实验室与活动板房,野外条件大为改善。 远程网桥为观测站引入了互联网,覆盖冰川区的局域网为冰川变化监控和数据远程传输提供了便利,无人机测量、新型地质雷达扫描、冰内探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为冰川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冰川的变化。 冰川是一种地貌类型,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冰川的存续、变化与它所处的环境和外界干扰息息相关。气候持续改变或者大规模的人为干预,会造成冰川的剧烈变化,甚至萎缩消亡。因此,冰川保护对于维护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冰川的观测,就是为了揭示冰川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研活动,需要有人冲锋在一线,十数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进行观测。 在科其喀尔冰川,我和我的同伴们,始终在坚持。 持续观测,积累宝贵数据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 这是我观测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第22个年头。1987年,成都山地所在海螺沟建立了观测站,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站近40年来,我们搭建了整个贡嘎山区的生态、水文、气象与冰川观测网络,覆盖海螺沟、燕子沟、西坡贡巴冰川等一系列监测点位,持续观测该地区气候、生态和冰川融水等变化,为评估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水文生态环境、预警自然灾难搭建良好的数据基础。 每年,我们都需要对冰川变化进行记录。现在,测量技术越来越先进,既可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检测区域冰川整体状态,也可以通过无人机精细航测扫描对冰川消融区的局部状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前大量的冰川消融监测工作是在冰面上开展的,现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为我们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提供了更好的便利。2024年,我们在海螺沟冰川附近搭建无人机机场,用无人机采集照片,构建高分辨率冰川模型。 我们的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过去多年20~30米/年的后退速度,2016年到2023年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退缩速率竟然超过了50米/年,2022年至2024年更是超过150米/年。整个四川地区近30年来冰川总面积减少了近五分之一,一百余条小型冰川永远消失,这种消失近乎不可逆。 冰川消退,是对整个气候大环境变化的响应。四川地区横断山脉的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冰温接近零度,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加速了山地冰川的消融,加上横断山区的季风减弱降水减少,高海拔积雪补给越来越少,冰川物质积累量不足,造成了冰川持续性的物质亏损。 更加严重的是,由于冰川变化存在迟滞性,气温升高后冰川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产生面积或进退变化的响应,当前监测到的只是过去多年影响下的结果。而近年来愈加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为未来冰川消融埋下伏笔。未来几十年,冰川或许将面临持续的物质亏损。 冰川一旦开始减退,难以采用有效或经济的工程措施阻止其物质亏损变化趋势。对一些典型冰川,我们使用定期航测的方式进行三维全景模型构建,记录当前的状态,积累冰川变化对比研究资料,为更好预测冰川未来变化和应对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 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只有共同提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用水的意识,控制全球升温的幅度,累积点滴努力,才能汇聚成保护冰川的磅礴力量。 挑战极限,采集珍贵样品 讲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副教授严威 我从事海洋微生物研究多年,足迹遍布东海、南海、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以及南极。 科考之路从来不平坦。面对台风和巨浪的洗礼,我们曾被风浪困在科考船上,随时可能被卷入深海;也曾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分析数据、记录样本。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怀着对海洋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辐射,在南极这片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冰原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险。 2024年,我作为南极半岛综合科学考察联合科考队微生物组组长,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的海洋微生物生态调查。每一次登岛都意味着一次考验—— 在詹姆斯罗斯岛,我们溯溪而上,攀登雪山,直到冰川的尽头,采集珍贵的样品。每人背负40公斤的重担,我们拼尽全力,争分夺秒,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带回每一份数据。徒步返回的路途异常艰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疲惫逐渐显现,直到回到岸边,我才意识到双手已勒出了血印,双腿在不停地颤抖。每一步都是对极限的挑战,而每一份样品都是我们不愿放弃的宝贵财富。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极限的挑战。 在迪维勒岛的采样过程中,狂风骤起,海浪瞬间高达几米,几乎要将我们吞噬。采样完成后,狂风呼啸,刺骨的海水从我们的脖子灌入,橡皮艇在巨浪中挣扎,我们相互鼓励、紧密合作,最终安全地回到了科考船。 尽管环境严酷、条件艰苦,但我们从未退缩。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我们成功收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南极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殿堂。在这里,隐藏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微小生命,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适应能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繁衍。通过采集、过滤和浓缩南极海水样本,我们成功提取了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虽然难以培养、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却蕴藏着许多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秘密。我始终坚信,研究南极微生物不仅仅是科学的需求,更是对地球生态的守护。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望着茫茫南极冰原,我深知:每一毫升海水里都藏着改变气候的因子。我们将继续解码海洋微生物的生态语言,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讲述人: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岩林 2022年,我首次深入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冰川区。站在海拔4800多米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前,冰塔林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蓝光。向导指着冰芯剖面说:“这里每米冰层都封存着百年气候密码,近20年年均退缩1.2米至1.8米。”那一刻,我意识到冰川保护不仅是科学课题,更是法律责任。 返程后,我系统梳理了我国冰川保护法律框架,发现环境保护法、水法等仅对水资源进行笼统保护,冰川作为独立生态系统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这成为我投身相关立法研究的起点。 2023年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20条明确规定:“青藏高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为扰动。” 作为环境法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调研期间,我曾就冰川保护专项条款提供咨询建议。在草案讨论中,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争议焦点,我们以祁连山冰川生态价值论证为例,通过展示冰川消融速率(近50年平均退缩速率达5米/年)与水资源依存度(年融水量约相当于北京密云水库库容)的量化关联,最终推动立法确立冰川独立保护地位。 我还深度参与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地方立法工作,特别关注冰川的法律保护。《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第29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雪山冰川冻土保护制度,加强对雪山冰川冻土的监测预警和系统保护。2023年施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在第二章“生态保护与利用”中设立雪山冰川冻土保护条款,要求严格管控冰川区生产经营活动,禁止破坏性开发,这些条款将国家立法转化为地方行动指南。 当前,我们对于冰川保护重点完善以下三项机制:首先是生态保护补偿精准化,从单一资金补偿升级为“水质保障+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的综合性补偿框架,推动冰川保护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其次是科技监管立体化,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天空地监测网,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再次是气候适应工程化,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框架下,制定冰川保护区韧性提升方案。 法治与科技协同治理,已显成效——2024年,青海岗什卡冰川退缩速率从年均11.5米降至9.2米,祁连山区域冰川整体退缩速率同比降低12%。这让我们坚信:法律能够转化成为守护冰川的硬核力量。 在慕士塔格峰的自动监测站内,看着实时传回的冰川数据,我仿佛听见冰层的低语。它们不再是沉默着消逝的客体,而是法治守护下有据可依的生态坐标。 这条路漫长而艰辛,我们终将以法律之名,为后代留住这片纯净。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胜、陈海波、赵明昊、靳昊、孙金行、李洁、张哲浩本报通讯员刘兵瑶、刘祎涵) 【光明日报】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丁岩林: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5/28/nw.D110000gmrb_20250528_1-07.htm
2025-05-28省内外代表在西安共话涉外检察工作 陕西日报2025-05-2803版 本报讯 (记者 霍海澎)5月23日,由最高检国际合作局、陕西省检察院指导,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市检察院主办的“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召开。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检察机关代表共80余人参加研讨,西北政法大学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在会上成立。 与会人员围绕刑事案件的域外取证、域外证据的审查认定、国际司法合作视野下的法律适用、刑事案件中域外法查明的重要性与路径、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的司法保护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为加强涉外检察工作建言献策。 西北政法大学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是以“服务国家涉外法治、促进‘一带一路’法律交流”为宗旨成立的校级科研中心,设有东亚地区研究组、中亚地区研究组、南亚地区研究组等8个区域国别研究小组,将系统探究涉外检察理论与实务问题,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融共通。 据了解,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陕西检察机关将紧扣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强化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涉外法治前沿动态研判,高质效办理涉外检察案件,培育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促进检察理论突破与实践效能提升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群众新闻】省内外代表在西安共话涉外检察工作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7873.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2025-05-28【无线巴中】西北政法大学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 https://jrbzfile.bzitv.cn/sctv/lookback/2103/2025/05/25/20250525_shared.html?programmeUrl=http://jrbzvideo.bzitv.cn/NewsTV/2025/05/25/%E8%A5%BF%E5%8C%97%E6%94%BF%E6%B3%95%E5%A4%A7%E5%AD%A6%20%E5%9B%9B%E5%B7%9D%E5%A4%A7%E5%B7%B4%E5%B1%B1%E5%B9%B2%E9%83%A8%E5%AD%A6%E9%99%A2%E2%80%9C%E5%A4%A7%E6%80%9D%E6%94%BF%E8%AF%BE%E2%80%9D%E5%BB%BA%E8%AE%BE%E5%AE%9E%E8%B7%B5%E5%9F%BA%E5%9C%B0%E6%8E%88%E7%89%8C%E4%BB%AA%E5%BC%8F%E4%B8%BE%E8%A1%8C.mp4&programmeTitle=%E8%A5%BF%E5%8C%97%E6%94%BF%E6%B3%95%E5%A4%A7%E5%AD%A6%20%E5%9B%9B%E5%B7%9D%E5%A4%A7%E5%B7%B4%E5%B1%B1%E5%B9%B2%E9%83%A8%E5%AD%A6%E9%99%A2%27%E5%A4%A7%E6%80%9D%E6%94%BF%E8%AF%BE%27%E5%BB%BA%E8%AE%BE%E5%AE%9E%E8%B7%B5%E5%9F%BA%E5%9C%B0%E6%8E%88%E7%89%8C%E4%BB%AA%E5%BC%8F%E4%B8%BE%E8%A1%8C&programmeImage=https://jrbzfile.bzitv.cn/sctv/405/image/public/202505/20250525195828_jsak37ix89.jpg
2025-05-275月25日,西北政法大学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我市举行,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研究,打造校地合作特色品牌。省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会长郭彦,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市委书记鲜荣生出席。 西北政法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教育培养机制,依托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积淀,精心打造并构建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学科群,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 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革命历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体系的早期法治实践。今年,西北政法大学第五期红色研习之旅将聚焦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根据地时期司法实践的历史价值。结合巴中、汉中两地司法部门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历史有机融入现代法治建设。 张军政在致辞中说,双方共建实践基地,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务实举措,又是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校地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未来,期待与巴中携手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研究,探索建立人才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共建校地合作新高地。 受鲜荣生委托,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祥兵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这次校地合作,将促进法治教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巴中培养更多“懂法律、善治理”的专业人才,助推巴中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仪式上,张军政代表西北政法大学为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授予“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勇代表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接牌。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宋白,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成,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孟江波等参加仪式。 【巴中政法之声】西北政法大学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 https://mp.weixin.qq.com/s/91nuWlmDIxKvFp8FzSx8HA
2025-05-27西北政法大学专家团队赴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佼 记者 冯丽)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陕西西安开幕。开幕式上,由西北政法大学专家组成、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支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12位实务专家、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会上,“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成立。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2023年,牵头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 作者:张佼 冯丽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专家团队赴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505/t20250523_2111348044.html
2025-05-27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支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组建,成员由该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组成。团队将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丝路焕新,法治护航。“这次的科研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活动仪式上,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为中亚法治化营商环境科研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范九利表示,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促进西北政法大学与中亚地区的人文交流,同时,进一步推动中亚国家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我们将调研不同国家的出入境、公共交通以及交易市场等,并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座谈,了解营商环境建设成效。”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表示。 会上,“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成立。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西北政法大学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人民数字联播网】西北政法大学专家团队赴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 https://sx.rmsznet.com/detail/3355/446764
2025-05-25本报讯(高博通讯员张佼)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启程,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该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带队,成员包括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12位实务专家,旨在为中亚地区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表示,此次活动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与服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期待通过深化与中亚国家在法律对接、司法协作等领域的合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校长范九利在授旗仪式中说,此行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实践检验,更是探索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重要契机,希望推动学校在中亚法治研究领域走深走实,彰显涉外法治引领作用。 【西部法治报】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启程 https://esb.xbfzb.com/html/2025-05/24/content_20399_2210907.htm
2025-05-25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聚焦“法治营商环境”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启程,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该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带队,成员涵盖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12位实务专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央视新闻 总台陕西总站】西北政法大学中亚科研团队出发 助力“一带一路”法治建设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59083787490955017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7138C68A-2B12-408C-876E-C21648277FE1_769755305189&share_to=wechat
2025-05-255月22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点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全国首个以“法治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中亚深度科研团队正式出发,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这支科研团队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担任团长,学校5位教授、7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位实务专家共同参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团队成员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指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校在中亚法律研究及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有效促进学校与中亚国家在法律体系对接、司法实务协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活动仪式上,学校校长范九利为团队授旗并宣布出发。他强调,“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致力于为丝路沿线国家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现场验证,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沿问题的启迪之行。期待通过此次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亚营商环境研究走深走实,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 实务专家的加入,为团队高效产出研究成果注入了“强心剂”。作为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马荣伟对此次活动充满期待,他谈道:“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交织融合之地。这次实地考察必将敦促我们以全新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底蕴,进而助力商业规则及法治体系的融合,共同构筑区域融合的新标杆。”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校长伊斯兰别克,共同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心揭牌。学校倾力打造的宣传片《丝路焕新·法治护航》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倡“一带一路”以来,学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2023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在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新增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张佼) 【凤凰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以深度中亚行 助力法治陕西建设 https://ishare.ifeng.com/c/s/8jaXSxx4GKj?spss=np&channelId=&aman=c3U071Gf68pf1ay56fu087O244e498u28dE319Fe91&gud=39Y016W796
2025-05-255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在西安举行中亚营商环境法治研究团队“中亚行”出发仪式,研究团队计划从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至新疆,从霍尔果斯出境,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返回喀什。这将是全国高校首次师生自驾组织实地走访考察中亚营商环境。 【起点新闻】西北政法大学中亚营商环境法治调研活动出发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97710?1747990159855=
2025-05-25本报记者 苏欣雨 霍海澎 访谈嘉宾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宸舸 陕西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 王龙 陕西省戒毒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 尚武 2025年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为提高公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本报特邀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相关负责人和高校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毒品的危害,以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记者:经过多年宣传教育和严厉打击,吸毒会成瘾众所周知。但是,吸毒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成瘾。请概述其危害,以及如何做好防范? 褚宸舸: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从个人角度来看,吸毒成瘾属于复发性的脑病,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会导致人格扭曲,引发自残、自杀等行为或易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从家庭角度来看,吸毒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功能受损。从社会角度来看,吸毒败坏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会消耗巨额社会财富,易导致肇事肇祸,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防范毒品,首先,要筑牢自我防线。个人是抵御毒品侵蚀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因此,每个人都应强化对毒品伪装性的辨识能力,坚决拒绝陌生人递送的不明饮品、香烟等。其次,要建立健康的情绪疏导机制。吸毒行为极易由“缓解焦虑”产生,个人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可有效降低成瘾风险。最后,要树立“拒绝第一口”的底线意识。吸毒的口子一旦打开,想要收住非常困难。 记者:我们知道,禁毒领域的“暗战”是非常隐蔽而激烈的。请问当前我省毒品犯罪呈现哪些新趋势,打击毒品犯罪面临哪些新挑战? 王龙:通过长期高压严打、综合治理,全省毒情形势总体可控。但受国际毒潮泛滥大环境影响,省内禁毒斗争形势依然复杂,毒品违法犯罪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一是毒品滥用结构更加复杂。毒品滥用种类由传统的海洛因、冰毒向更易获取、价格更低、效果相似的麻精药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及未列管成瘾性物质转变,大麻及大麻制品、合成大麻素、“笑气”、丁烷等滥用问题明显增多。二是制贩毒活动日趋隐蔽。“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等非接触式毒品犯罪方式已成新常态。同时,个别具有生物化工背景的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非法研制生产非列管成瘾性物质,对缉毒侦查工作提出新挑战。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深入开展“清源断流”行动,对毒品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力求斩链断根、除恶务尽。 记者:吸毒成瘾是吸毒人员戒毒面临的最大挑战,战胜毒瘾靠什么? 尚武:吸毒者要戒除毒瘾,除了要进行生理脱毒,还要给予心理干预,消除其心理依赖。同时,需要家庭关怀和社会帮扶。因此,戒除毒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吸毒者自身要有顽强的意志力,还需有社会各方的通力协作。因此,我想要告诉大家:远离毒品,永远别碰第一口。毒品没有“侥幸”,一次尝试就会毁掉一生。战胜毒瘾不是只有意志力就可以,戒毒之路异常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清危害,远离毒品。 记者:现在毒品的伪装性和诱惑性更强,青少年应该如何预防和抵制毒品? 尚武:毒品是全球性公害,青少年是毒品预防的重点人群。青少年因其好奇心强、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成为毒品的受害者。因此,青少年要主动通过课堂、禁毒宣传、官方媒体等学习毒品知识,了解毒品的种类、危害和成瘾机制,特别是对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第三代毒品的伪装性、迷惑性加强学习掌握。不要轻信“吸毒减肥”“偶尔吸无妨”等谎言,不要搭理“毒品能治病”“免费请你吸”等鬼话,不被“潮流体验”的“画皮”所迷惑。家庭要织密监护网络,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家长要掌握吸毒行为的一些特点,及早发现和干预。如发现青少年吸毒或出现药物滥用行为,可寻找专业机构进行正确戒治。 记者: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广泛配合和大力支持。在防范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公安机关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还需要做好哪些“功课”? 褚宸舸: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做好禁毒工作,要构建法治化缉毒防控体系。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跨部门禁毒大数据平台。行政部门应当落实全链条监管,严格管理精麻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法院、检察院要深化行刑衔接与量刑规范化。各级党委需统筹禁毒社会工作队伍,提供专业干预服务。社区须建立宣教执法联防网络,强化娱乐场所监管。社会各界应激活专业化协同力量,尤其是群团、社会组织要加强宣教。唯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打好打赢禁毒人民战争。 【陕西日报】如何防范毒品?记者对话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6/26/content_910780.html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佼 记者 冯丽)近日,一堂特殊的“大思政课”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火热进行。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示范活动,以“知行合一问道智造 经世致用铸魂育人”为主题,师生代表走出校园,深入中国重卡制造业领军企业——陕汽控股,在产业脉搏中感知时代精神,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在陕汽控股展厅,厚重的历史展品与炫目的多媒体互动交织,师生们沿着企业发展的时间轴,触摸中国民族工业从艰苦创业到创新引领的壮阔征程。当一件件见证峥嵘岁月的实物和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场景共同呈现时,师生们深刻领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创新驱动、追求卓越”的澎湃动力。 “展厅里那些斑驳的老设备和现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让我真切理解了什么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伍莎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代代建设者的拼搏与坚守,“这份精神财富是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 “伟大的成就背后是伟大的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燕福民聚焦价值转化,“作为新闻人和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在于将这些蕴含在‘大国重器’‘工匠精神’中的‘硬核’价值,转化为有温度、能共情、易传播的生动叙事,赋予思政教育更强大的感召力与渗透力。” “当青年学生亲眼目睹了理论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精神如何凝聚成力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和冲击力,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表示。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让思政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陕汽车间轰鸣的生产线,成为诠释“大国工匠”精神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生动教材。这正是西北政法大学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以行求知,以知促行,在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中,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当天,西北政法大学“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在陕汽控股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通过构建涵盖红色文化、法治实践、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红色法治研习之旅”等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品牌,构筑起知与行融合、校内外联动的立体育人体系,使得青年学子将爱国志、报国情融入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实践蔚然成风。 作者:张佼 冯丽 【中国教育新闻网】触摸“自力更生”的时代脉动——西北政法大学师生在陕汽探寻“知行合一”育人密码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506/t20250624_2111362064.html
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 AI 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是继1月4日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后,双方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 "技术研发 + 人才孵化" 双轮驱动的法律 AI 生态在西北地区正式落地,开启“技术赋能法律”的西北实践新纪元! 仪式开始,由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开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范校长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提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西法大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起到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西法大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的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北大法宝创始人赵晓海随后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致辞结束,范九利校长与赵晓海总经理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并与各位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落成仪式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北大法宝赵晓海总经理做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范校长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活动初始,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介绍西法大 “法宝AI实训营”安排,自5月起截至目前,已有298名同学加入到今年的线上AI特训活动,7月将继续随暑期学校开展实训活动,共同培养法律+科技复合型人才。北大法宝赵总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国际法律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此背景下,法学领域迎来重塑机遇,但高校在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大语言模型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和与会老师同学详细阐释了北大法宝的见解。 至此,本次仪式完美落幕,各位师生和法宝同事共同见证了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感受到了法律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 【北大法宝】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隆重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OMqisgqYlqrwzYSdQLmTEA